香山评论|“不提人”的流调能规避“隐私变谈资”~

事关疫情的流调报告,早已有了固定的模式,姓名、性别、年龄成为不可缺的“规定动作”。值得关注的是,北京市在1月24日的疫情通报中,首次隐去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,只提地点不提人。

无独有遇,1月23日,上海市卫健委公布的一份“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的情况”,引来多方点赞。这份通报的特别之处,同样是“只提地点不提人”:“2021年1月22日0—24时,上海新增3例本地确诊病例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,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的情况如下”,然后,通报列举了若干涉病例的公共场所,纵观整个通报中,并没有谈到病例的性别、年龄等个人信息。

上海与北京的疫情流调报告“升级版本”,得到舆论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。有网友说,这种信息展示效率很高,打消了不少人提供个人信息时的顾虑;也有网友点赞称:“就应该采取这种既不暴露隐私,又提醒大众的流调公布方式,说出感染者的性别、年龄,没有意义”;权威媒体光明日报官方微博也对此设置专门议题,进行高度评价。

自疫情爆发以来,频频发生流行调查信息泄露事件。据公安部门去年年底统计,打击侵犯涉疫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,已处罚相关违法人员1500多人。患者个人信息“裸奔”,不仅侵犯了确诊患者的隐私权,也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。

尽管公开确诊病例信息越详细,越有利于社会排查,越有利于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。但事无巨细的流行报告,又或因患者的生活轨迹,成为网络暴力的“源动力”,从而让患者隐私成为大家的谈资。从成都确诊女孩遭网暴,到沈阳确诊病例被辱骂,再到石家庄26岁女孩被谴责,无疑让这些确诊患者受到了二次伤害。

疫情流调,如何做到科学、规范,既能有效抗疫,又能切实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,上海与北京两地不约而同地,开始推行“不提人的流调”,用“病例1、病例2到病例N”,来向公众公布患者行动轨迹。这种新流调模式,通过对患者生活有关的个人隐私信息,进行有效剥离,不仅可以让全社会的注意力全部引导到抗疫工作上来,而且也能有效避免患者个人隐私变谈资。

新冠疫情作为建国以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,要求各级政府管理者,在公共治理过程中,要主动放下身段,以患者所想、所盼为出发点,公共治理要为患者需求端“量身定作”,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,流调报告“不提人”就是如此,既能体现公共管理方式的绣花精神,又能让公共政策充满善意与温度。

(文/吴睿鸫)

猜您喜欢
  • 舞曲信息
  • 舞曲名称香山评论|“不提人”的流调能规避“隐私变谈资”~
  • 舞曲标签
  • 舞曲时长
  • 舞曲大小
  • 舞曲音质
  • 网友点赞3 次
  • 播放次数1698 次
  • 收藏次数5 次
  • 下载次数336 次
  • 下载金币0 个
  • 发布时间2020-28-10
  • 如页面长时间没有响应,请点击此处刷新